別再浪費廣告費!90%的行銷失敗都因為這兩件事
2025-09-08 64
現代行銷競爭激烈,但令人驚訝的是,高達 90% 的行銷策略仍然宣告失敗。那麼,真正的原因究竟是什麼?以下從策略失焦切入,揭露背後的關鍵失誤與改進方法。
一、失敗源頭:缺乏策略與優化
許多失敗的行銷活動,並非因為資金不足或平台問題,而是缺乏持續性的策略執行與優化,即便初期成效不錯,如果沒有長期策略規劃與動態優化(如追蹤 ROI、調整受眾、素材翻新),成效也會逐漸下滑。至於該制訂什麼樣的策略,可以從基礎的消費者消費路徑、消費者心理學、甚至是配合產業品牌的淡旺季去設定不同的執行目標(KPI)一言以敝之就是在對的時間跟對的人說對的話。行銷不是一次性的努力,而是一場需要精準策略與迭代優化的長期遊戲。
二、核心原因:以「品牌想說什麼」優先,忽略「受眾想聽什麼」
或者我們講得更直白一點,在台灣很多的行銷宣傳標語還停留在「老闆想說什麼」。不是說完全不重要,畢竟老闆處於整間公司的核心他一定最了解公司所提供的產品和服務,行銷的工作就是把老闆想強調的優勢和特色,變成消費者在意的選擇標準。在內容行銷下,絕大多數失敗案例都源於以下三大策略誤區:
1. 內向導向思維:先以企業想說的內容為出發,而非從受眾需求出發。
2. 虛榮指標癱瘓:著重點閱、按讚、分享等“虛榮數據”,卻忽略業務成果如轉換率與實際收入。
3. 渠道與內容不一致:未依平台特性調整文案與形式,導致內容在不同渠道無法產生應有的共鳴。
如何避免「90% 的行銷失敗」再次發生?
在我們接觸了超40,000間不同產業的客戶之後,整理了以下提供實務上可行的改善策略:
1. 建立受眾研究與價值定位架構
徹底了解受眾的痛點、習慣與期望,用「他們想要的內容」主導行銷,而不是「我們想說的話」。這樣才能更近一步引起消費者的情感共鳴,並且推進後續的下單流程。
2. 設定能符合當下行銷目的的績效指標(KPI)
配合不同的產品生命週期,如何在接觸消費者時讓他們看得見、有興趣、快成交、樂分享,都會有不同的行銷工具和目的可以做設定。舉個例子如果有新產品要推向市場,如何在廣告素材忠精準描述TA的痛點,並在媒體投放上做適合的行銷目的設定(初期曝光、中期互動、後期轉換),我可以在不同階段對廣告成效作出適合的描述和決策。
3. 建立內容與渠道匹配機制
內容形式與訊息要依照平台特性度身定做,例如 LinkedIn 適合專業洞察型文章,而 TikTok 重視視覺吸睛與短效傳播。
4. 持續執行 A/B 測試與策略迭代
定期分析素材成效、廣告受眾表現,以及投放管道,並依據數據進行資源重新分配或投放優化。
5. 媒體與訊息的整合規劃
避免資訊分散與資源浪費,應整合不同渠道的訊息與目標,保持品牌與行銷訊息的一致,降低溝通雜訊。
唯有回歸「目標驅動、受眾導向、資料導向」的行銷思維,搭配持續的測試與調整,才能真正扭轉行銷效益,讓廣告預算不再流失,而是轉化為持續穩健的成果。